愛在瘟疫蔓延時,不能出門時,我們能做什麼?
王文華
疫情中的星期天,我和很多人一樣待在家裡,做什麼呢?我拿起書架上很久沒看的書。
很久是多久呢?我抹掉《愛在瘟疫蔓延時》封面的灰塵,應該有20年吧。
這本書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,《百年孤寂》是他最有名的作品。
我翻開《愛在瘟疫蔓延時》,像在路上巧遇好友一般,看到一段畫紅線的句子:
「年紀只在實體世界有意義。人的本質,不會隨時光而流逝。內在生命是永恆的,精神可以永遠年輕有力。愛是一種優雅的狀態,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手段。而是像希臘字母第一個alpha和最後一個omega,本身就已完整。」
20年後重看這段,仍然激動不已。只不過激動的對象,從後兩句,到前兩句。
馬奎斯說「年紀只在實體世界有意義」,但我們大多數人、大多數時間,都活在實體世界。所以我們生老病死,害怕傳染,乖乖戴口罩。
疫情凸顯了人在實體世界中的脆弱,但也給人脫離實體世界的機會。也只有在這種時候,我們才願意待在家裡,跟自己親近,進入馬奎斯所說的「內在生命」。
也許,這是疫情給我們的禮物。
不只是一段「沈澱」的時間,更是一次「沈浸」的機會。
「沈澱」,是「乾」的,是讓既有的東西慢慢落在心底。
「沈浸」,是「濕」的,是從新事物中浸泡出新滋味。
「沈澱」,是在家附近的海灘上散步。
「沈浸」,是跑到陌生的海域潛水。
「沈澱」,是把自己從環境中抽離。但在抽離的前提下產生的體悟,回到環境中就破功了。
「沈浸」,是重新思考自己和環境的關係,甚至重新去選擇環境,翻修自己。這樣回到環境中,才會有新的可能。
「沈澱」,是「孤帆遠影碧山盡」。
「沈浸」,是「海上明月共潮生」。
疫情中的星期天下午,我沈浸在20年前喜愛的一本書中,除了看到紙張變黃,也看到自己變老。一條又一條的紅線,變成一個又一個成功或失敗的信念。一頁又一頁,就像自己的一年又一年。我的世界從無限大,最後又變回無限小。
於是我停在這一句:
「他們最愛彼此的一刻,是當兩人都清楚地知道、並且感恩,他們是如何不可思議地克服了這些艱難,走到這裡。當然,未來的人生還會給他們致命的挑戰,但那無所謂,因為他們已經到了彼岸。」
未來的人生還會給我們致命的挑戰,但在這個星期天的下午,我祝福大家都沈浸在某個人或事中,找到「彼岸」。
如果你像我一樣在疫情中感到不安和孤獨,《創新拿鐵》這篇文章可以幫你紓解:
https://startuplatte.com/2020/04/03/navy-seal-coivid-19/